2009年朔州市工业生产运行情况简析

2010-04-20   来源:朔州市人民政府

  2009年,尽管受世界金融危机、国际国内大环境以及全省煤炭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但我市在大型煤炭企业中煤平朔煤业有限公司的带动与支撑下,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增幅一直位居全省前茅。纵观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全市产销衔接状况基本平衡,特别是随着三季度后众多煤炭生产企业的复产、复工,作为支柱产业的煤炭生产回升迹象明显,煤炭价格保持的高位运行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工业经济无论是生产的增长还是效益的提高,作为支柱产业的煤炭工业引起了全市经济的振荡,成为实现我市工业经济以至全市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一、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70.2亿元,同比增长18%,高于上年增幅2.3个百分点,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12月份当月完成工业增加值27.62亿元,同比增长71.28 %,创全年最高增幅水平。全市 26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116家企业正常生产,151家停产,各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3.45%和56.55%。  
   (一)轻重工业齐头并进,增速差距明显缩小。2009年,全市40家轻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69亿元,增长15.47%,比前三季度高8.43个百分点,;而227重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59.51亿元,增长18.11%,比前三季度高2.4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齐头并进,继续保持平稳回升。由于轻重工业生产比重(3.96:96.04)过于悬殊,即便轻工业生产速度再快,也很难对我市工业生产增长有一个强力的拉动作用,所以重工业在我市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经济类型多数增长,股份制企业作用凸显。从经济类型来看,我市各经济类型企业累计增速呈现“五升一降”现象,“五升”分别是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股份制企业和其它经济类型,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133.83亿元、26.78亿元、3.63亿元、93.33亿元、9.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21 %、66.8 %、29.38 %、8.8 %、23.51 %。“一降”是外资及港澳台企业累计完成3.04亿元,同比下降7.16%。其中: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34.54%的股份制企业发挥了经营管理较为灵活的特点, 是总量仅次于国有企业的第二大经济类型,而且比重大,贡献大,为全市工业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三)多数行业保持增长,主导行业贡献较大。在全市统计的17个行业大类中,有12个行业保持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28.69亿元,增长18.93%;农副食品加工1.79亿元,增长1.01倍;饮料制造业1.52亿元,增长77.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13亿元,增长78.8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49亿元,增长0.6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86亿元,增长1.26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71亿元,增长9.2%;通用设备制造业0.47亿元,增长1.26倍;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13.12亿元,增长2.39%、燃气生产和供应0.69亿元,增长69.22%。  
   (四)主导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基础产品产量下降。全市统计的31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6种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余15种呈不同下降趋势。其中:原煤12683.77万吨,同比增长7.7%;洗煤8934.44万吨,同比增长7.1%;成品糖1.58万吨,增长37.5%;饮料酒69361千升,增长1.59倍;软饮料2.94万吨,增长8.15倍;纸制品2.05万吨,增长60.6%;合成氨21.8万吨,增长79.6%;水泥100.22万吨,同比增长1.13倍;商品混凝土50.9万立方米,增长32.15倍;砖4.99亿块,增长70.3%;耐火材料制品49.65万吨,增长12.36倍;日用陶瓷5.13亿件,同比增长38.5%;乳制品17.56万吨,同比下降25.4%;焦炭4.3万吨,同比下降49.4%;电石4.58万吨,同比下降32.9%;铁合金10.99万吨,同比下降25.1%;发电量196.54亿千瓦小时,同比下降4.2 %。  
   (五)工业效益回升,经营形势转好。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7.77亿元,比上年增长9.71%;实现利润总额为66.62亿元,同比增长37.58%;实现利税总额127.43亿元,同比增长23.93%;流动资产周转率2.23次,同比上升0.01次;资产负债率55.78%,同比下降4.92%;企业亏损面为3.75%,亏损额4520万元,比2008年减亏18152万元。  
  二、潜在问题不容忽视  
   1、工业增长动力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偏少。由于全市工业经济主要受煤炭行业的拉动,而其他一些行业基本处于“满负荷”生产,所以,整体工业生产增长显得比较“被动”,虽然通过市场培育和各级政府重点支持,一些非煤项目陆续落地投产,对扩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拉动工业快速增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新的增长点仍显薄弱,后续发展能力有待再进一步加强。  
  2、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受市场影响明显。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有了大的发展,产业高度集中在煤电行业,煤炭工业支撑工业经济增长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一年中,全市工业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增长的根源在于煤炭工业的强劲支撑,在地方煤炭生产不足的情况下,中煤平朔煤业有限公司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市工业生产、效益的增长主要依靠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和传统工业的拉动,而这些行业,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化解市场风险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较弱,从而造成生产、效益增长的基础不稳。特别是2008年底以来,这个不太合理的产业结构受到非常大的冲击,因此,我市工业结构调整的道路依然漫长,任务还很艰巨。  
  3、主导行业产品生产受市场制约,影响和控制力明显减弱。截止年底,乳制品(17.56万吨,同比下降25.4%)和日用陶瓷(5.13亿件,同比增长38.5%)对我市经济贡献减弱,而处于接替地位的行业同样经受着生产不足的困扰,冶金行业、高耗能行业更是陷入无限期停产、半停产状态。2009年,全市电力生产行业依靠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带动,避免了大幅度下降。原有的六个国有发电企业机组全部生产不足,特别是三个大型火力发电企业,神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因单机发电能力小,两台机组已停产,全年发电49.9亿度,下降23.3%;山西大唐国际神头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全年发电50.6亿度,下降9.76%;神头第二发电厂全年发电63.45亿度,下降0.96%。三户企业合计发电163.95亿度,占到全年全市发电量的83.42%,合计下降11.56%。加上神头光达股份合作电厂、晋能集团朔州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汇诚电冶有限公司分别下降60.5%、40.7%和74.3%,六户发电企业合计发电量下降13.6%。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我市新上发电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我市电力生产行业素质,而且有效减缓了全市发电量的大幅下滑态势,使全年发电量保持在196.54亿度,比上年下降4.2%。产品的升降幅度较大,生产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状。产品生产结构的不均衡发展,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较大的滞后影响。  
  4、实现利税集中度较高。受煤炭产品价格较高、销售看好的拉动,电力生产企业逐步扭亏为盈。全市实现利税127.43亿元和实现利润66.62亿元,实现了同步增长,分别增长23.93%和37.58%,其中:中央企业实现利税77.43亿元,同比增长30.02%,占全市比重的60.76%。在全市实现的利税中,国有企业86.17亿元,增长28.93%,占到全市67.62%;在实现利润中,国有企业49.61亿元,增长33.05%占到全市74.47%;多年来贡献力度大的的食品制造行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的效益则出现了较大的回落,其他行业的效益多数也呈现明显下降。  
   5、巩固兼并重组整合成果。继续抓好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后续工作,全市地方煤矿仍处于主体接管的过渡磨合期和大规模提升改造的建设期,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矿井维持过渡生产、安全基础薄弱,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新老矛盾和问题交织,对于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也会有很大影响。  
  三、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2009年,我市工业经济在逆境中稳健前行,从有利的因素看,煤炭旺盛的市场形势以及大型煤炭企业生产稳定是支撑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受价格不断回升、市场需求旺盛的利好影响,我市的大型煤炭企业生产和效益持续攀升。而不利的因素主要是经济结构仍不合理,部分行业产能发挥不足。尽管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煤炭工业独树一帜的局面仍未改观。整体行业和企业的组织规模、技术工艺、人才配备、安全保障等方面都需要提高和改善,行业发展不平衡。针对我市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现状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  
  一是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控,及时解决实际问题。要密切关注工业经济运行走势,对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深入分析,及时预警,加强对生产下降企业、亏损企业及停产企业的调控和服务力度,要积极帮助生产下降企业、亏损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其及早走出困境,摆脱不利局面。  
  二是促进新型产业健康成长,改善我市产业构成简单、支柱单一的不利局面。突出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延伸煤炭产业链条,通过煤炭深加工,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上有新突破。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实现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要把发展现代煤化工作为推动煤炭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现代工园区建设步伐,形成煤化工特色产品,促进全市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使资源大市变为绿色工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