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朔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及分析

2010-04-20   来源:朔州市人民政府

  引言:二○○九年是朔州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持续蔓延的金融危机影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认真贯彻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科学决策,见事早、行动快、力度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在较短时间内,基本扭转了被动局面,一路领跑全省经济,取得了危机之年国民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增长的良好发展局面。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0.1亿元,增长10.6%,增幅在全省排名第一。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为二○○九年朔州市凝聚人心、提振发展信心,圆满完成“三保”目标,实现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那么,站在全省高度,朔州的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在全省各市中到底处于一种什么位置?下面作简要分析:
  一、2009年朔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基本状况
  概括起来讲,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国家政策驱动下,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局面,取得了“十一五”规划期间,连续第四个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超过30%的优异成绩。
  2009年在国家、省、市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重大基础性项目投资带动下,我市再次迎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又一个高潮期,中央、地方项目一齐上,基础设施项目和生产性项目共同推进,进入施工旺季后,投资活动十分活跃,新开工项目逐月增加,大型投资项目明显增多。全年全市施工项目达到553个,比上年增加173个,其中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487个,比上年增加124个。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1.5亿元,比上年增长35.86%,保持了持续大幅增长的局面。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287.9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尽管从增幅看比上年回落9个多百分点,但基于我市现实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实力,再加上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经济结构调整而持续保持投资规模的扩张,在基数逐年扩大的情况下,能够取得35%以上的增长实属不易。
  二、2009年朔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省位置
  1.按投资总量规模排队。根据全省统一公布的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从投资规模上看,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7.9亿元,投资规模在全省十一个城市中位居第十,仅比阳泉市略高。表面上看,这种状况是多年来历史形成的积淀延续,在整个“十一五”规划的前四年中,不管投资增长速度领先还是靠后,朔州市的各年投资规模始终在第九、第十间徘徊。其实仔细分析其中的根源,就会发现是有着深刻而鲜明的客观原因。
  2009年各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2009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在300亿元以上的市达到9个,其中400亿元以上的市就有5个,未超过300亿元的只有朔州、阳泉两市,省会太原以730亿投资完成额居第一位,第二位运城与太原相差近三百亿元。
  2008年各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从图可见,2008年城镇以上投资超过300亿元的市只有三个,太原市仍居第一位,其后是运城、晋中,与太原也是相差300亿元多。朔州排第九位,高于阳泉市和忻州市。
  2.按年度投资规模扩张度排队。
  对2009年各市投资增量进行计算比较,可以发现,各市位置发生很大变化,按总投资规模排名靠后的忻州市反而以208.6亿元的增加额排在全省第一位,原来排在第一位的太原市后移到第九位,原来排第二位的运城后移到第五位,晋中、吕梁由第六、第八位后移到最后两位上,朔州市以79.4亿元的投资增量排在第七位,比总量排位前移三位。究其原因,是太原等市基数大,投资增量偏小。
  
  3.按投资增长率排队。以2009年各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进行比较,由下图可见,情形与年度投资增量排队基本接近,忻州市以150.9%的增长速度排在第一位。因为忻州市2008年只完成投资额138亿元,投资规模全省倒数第一,基数太小,2009年比2008年增加投资翻一番以上,即便2009年投资总量不占优势(第七位),但其增长速度占据绝对性优势。朔州市2009年城镇以上投资增长38.1%,这样的增速站在朔州的角度看,基于历年的投资高速增长基础,已经是十分不错的局面,但在全省各市中仍只能居全省第八位。
  三、朔州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并不落
   1.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后,2009年仍增长38.1%。进入“十一五”后的四年中,朔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取得了持续高速增长局面,一直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增长32.2%,全省第四,2007年增长57%,全省第一,2008年增长46.1%,全省第一,持续的高速增长放大了基数,增加了继续大幅增长的难度,2009年仍增长38.1%,但位居全省第八。
  2.“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速在全省表现突出。四年间全市年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9%以上,居全省第二位,年均增速超过40%的城市只有三个。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全省列表

城市

2006-2009年均增速(%)

排名

太原市

16.24

11

大同市

30.53

5

阳泉市

40.94

3

长治市

26.4

10

晋城市

28.41

8

朔州市

42.94

2

晋中市

29.65

6

运城市

31.07

4

忻州市

44.6

1

临汾市

28.77

7

吕梁市

27.59

9


  
  3.县均投资规模属于全省先进水平。朔州市辖区规模小,只有六个县区,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社会动员力量明显不足,但2009年县均投资额达到125.6亿元,位居全省第三。太原市仍居第一位,但与省会城市不具有可比性,与晋城、阳泉两市所辖县区基本相同,所以县均排名相近,晋城市以县均152.1亿元排在第二位,阳泉市排在朔州之后第四位上。
  4.人均投资水平较高。
  朔州市在“十一五”时期以人均完成投资额49075元,居全省第二位,太原市居第一位。阳泉、晋城两市与朔州位置相近,分别居第三、第四位,因为三市同属于人口较少的城市,所以人均水平相对较高。
  从以上分析可见,如果以不同的标准对各市作比较,位次会有显著的差别。朔州市辖区少,基础差,建市时间短,城镇化推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仅以投资完成额来衡量一个城市的投资力度大小,表面上看是客观的,但其实受制于另二个因素,基数和增加额,在增加额相同的情况下,基数小的,增长率就高。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从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来考察。
  四、制约朔州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张的因素
  1.先天性城市基础条件差。作为一座建市刚满二十年的内陆小市,本身的建市基础条件并不成熟,实质上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建市二十年间,城市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而基础财力又不是十分充足的,来自国家的资金支持基本没有,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已经难能可贵了。
  2.朔州市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建市后,又由于用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投资有限,经济发展步伐并不突出。产业结构的先天不足又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市场风险,上世纪末曾经陷入困境。1989年朔州建市当年城镇以上投资只有4.02亿元,其中用于城市建设的比重很大。在随后的十年中,每年的投资额或有反复,1995年降为3.67亿元,到1998年才突破10亿,到2000年也不过17.47亿元。真正进入投资扩张期是随着本世纪初起步的经济结构调整开始的,2001年突破20亿元,到2005年达到70亿元。进入“十一五”规划期后,投资也进入一个高峰期,2007年跃上百亿元,2008年突破200亿元。在已经过去的“十一五”前四年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753.6亿元,年均增长达到42.94%的高水平。由于基数的逐年放大,保持高速增长的可能性逐年变小。
  3.地理位置不具有优势。
  

 

2009

2008

2007

2006

十一五累计

太原

730.6

666.3

565.4

477.6

2439.9

大同

421.9

264.9

214.8

150.9

1052.5

阳泉

220.8

147.8

124.1

84.8

577.5

长治

424.9

255.3

224.4

167.8

1072.4

晋城

316.5

228

215.5

152.7

912.7

朔州

287.9

221.9

152.9

90.9

753.6

晋中

374.4

331.2

283.7

192.7

1182

运城

446.4

343.9

271.8

215.3

1277.4

忻州

346.9

140.5

98

95.3

680.7

临汾

404.4

265.3

234.2

182.3

1086.2

吕梁

321.6

325.5

271.1

165.1

1083.3


  从上表看出,太原市仍以绝对优势稳坐第一位,这是因为太原是省会城市,是山西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历史较长,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利,人口多,市场机制相对成熟,蕴藏商机多,在山西范围,选择太原市作为投资是首选。而朔州市南有太原,北有大同,均为悠久的历史老城,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差。
   4.辖区规模小,人口少。朔州下辖只有六县区,总人口不过155万人,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多,传统上不属于文化发达地区,外出高素质和社会名流少,封闭程度高也影响到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导致城市发展借助外力上存在缺陷。
  5.生态环境较差。近年来,围绕建设北方生态园林城市目标,朔州市在治理生态、改善环境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大,已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生态园林城市初具规模。但客观地讲,由于历史欠帐较多,长期的高强度破坏性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加上,地处内陆黄土高原区,先天性干旱少雨,水资源严重不足,即便如何治理,也很难达到南方、甚至我省南部地区城市的条件。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尽管近年来我市招商引资工作成绩巨大,每年均有为数不少的招商引资项目落实,但多数是瞄准朔州丰富的资源、充足的能源供应优势而来的,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加工制造业、高端前沿技术工业项目极少。因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上也就难以占据优势。
  二○○九年,是朔州建市以来投资力度和规模最大的一年,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城市的马路宽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好了,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宜居了,投资渠道也多了,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和贡献每一天都在进行中,直接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是对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最好的注解。
  金融危机尚未完全过去,经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任务异常繁重和艰巨,困难和机遇并存,我们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把中央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在积极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各项重点工程建设,确保高质量按时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必将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山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做出重大贡献。